《大美青海》

发表时间:2024-06-05 15:31

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

四十五分钟《大美青海》电视片解说词

 

                                             编导  撰稿  王承友

 

听人说:没有到过青海的人,难以想象那里山的雄奇、水的清洌、草的芬芳、日的温暖、云的低垂、风的强劲、人的多情!没有到过青海,那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因为你缺少了一种体验,一种感受,因为那里有一种美,一种特殊的美,一种大美!

西宁,青海省的省会,青海的门户,了解青海的窗口。出人意料,这里与中国各个省会城市差不多,现代而繁华。要说区别,主要是气候,她更凉爽 号称夏都。不过 有一点仍然会令你会感到诧异,青海全省五百五十多万人,差不多一半生活在西宁市,她是青藏高原上唯一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全省县级以上的市只有三个。那余下的茫茫旷野,又该是一副什么模样呢?

驱车在天路上盘旋,在峡谷中穿行,你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里叫青海,海在哪儿呢?中国唯一一个以海为名的省份,全省都是海,海在哪儿呢?

青海全省面积七十二万平方公里,境内北有阿尔金山、祁连山屏障,中部有昆仑山及其支脉横亘,南有唐古拉山高耸。这些山的海拔都在五六千米左右,比海上的云还高许多!前人凭什么叫她青海呢?

青海省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省份,省名的来历应该不难搞清楚。

 “青海省建立于一九二九年,但是,这个‘青海’是一个历史上约定俗成的这个地区的代名词。它的省名得名于青海有一个青海湖。青海湖在历史上一直被称为青海,因为建立了青海省,(青海)要代指全省的版图,所以又加了一个湖字专指青海湖。”(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访谈)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第八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隆重举行,有来自五大洲的二十一支自行车运动队二百零七名队员参赛。

青海有海,青海湖,一个叫海的湖,一个是湖的海。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环湖周长三百六十多公里,面积四千四百五十六平方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相当于四个香港那么大。

今年的环湖赛上,来自伊朗的米安德列夺得了个人总冠军。

每一个初到青海湖的人,都会被青海湖的浩淼烟波所震撼。青海湖除了没有潮汐涨落,具有海的许多特征,水是咸的,风起时浊浪滔天。

作为湖,青海湖够大了,但是作为海,青海湖还是小了点。可为什么青海湖的名字中却有个海字,而且被不断放大,成为青海这块广袤土地的的名称呢?

青海湖有过许多名称,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对她有不同的叫法,鲜卑族在这里活动的时期叫鲜海或鲜水,藏族叫她错温布,蒙古族叫她库库诺尔,在汉文典籍中这里很早就被称为西海。

环视中国,东北有北海,也就是渤海,东有东海,南有南海,而西部内陆远离海洋,有青海湖这么一大片水域,真可说是弥足珍贵了。汉朝末年在这里设郡,

名字就叫西海郡。

 “西汉未年王莽当政的时候,已经设有南海郡、东海郡、北海郡,唯独西边没有西海郡,所以,他派人游说青海湖边上的少数民族,也就是羌人首领,把这个地盘让出来,在这里建立了西海郡。从此青海湖地区,就已经进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赵宗福访谈)

如此说来,青海湖之为海,不仅是因为它对于生活在周边人群的重要,还在于她对于中华大地来说,实现了一种地域的完整性,实现了一种文化的圆满。从这种意义上说青海湖作为省名的来源也就恰如其分了。

本来,这个话题说到这儿就算说完了,但不巧的是,现代科学的发展,不断地为青海这个名字注入新的内涵,使她更加贴切地涵盖了这块土地的特征,让人禁不住为之叫绝!

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中国藏医药博物馆里,展示着一幅长六百一十八米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这幅长卷以它的鸿篇巨制入选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彩绘大观描绘了藏族历史、文化、宗教发展的漫长过程,而整个故事是从大海讲起的:青藏高原原是一片汪洋,大海苍茫,海中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像人间  也像仙境。

柴达木盆地最低处,横亘着一条二千多米的堤梁。构成这道梁的材料既不是土也不是沙,而是贝壳,不计其数的贝壳。哪儿来的这么多贝壳,又是什么让它们堆积成这样?原来,这里是一片广阔的水域,十五万年前,水面急剧缩小,柴达木干涸露底,贝类为了求得最后的生机,不断涌向低洼处的古河道,越积越多,越爬越高。后来,贝壳全部灭绝,便留下了这道贝壳梁。

面对柴达木边缘的雅丹地貌,这沙漠里的独特景观,我们如何能够将它与广阔的水域联系起来?青藏高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地质变迁呢?

 “在我们青海,蛇绿岩带有好几条,现在比较典型的就是可可西里这个蛇绿岩带。可可西里现在大概平均海拨四千七百到四千八百米。这个蛇绿岩的发现,我们可以断定:在若干年以前,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是个海洋的环境。这是只有在海洋环境下才能形成的一种海洋的岩层。”(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张忠孝访谈)

可可西里,青藏高原上有名的无人区;可可西里,藏羚羊的天堂。谁能想到这里曾在海拔之下,是鱼类的的世界!

青海原来是海,两亿八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叫古特提斯洋,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那以后印度洋板块数次向亚欧大陆板块俯冲,使地壳抬升,海水消退,距今三千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使青藏高原迅速隆起,到今天成为离海最远的地方。地质年代对于人类来说都是天文数字,但是,大地有情,它保留着最悠远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珍藏在地下,还顽强地保留在它今天的形态上。

柴达木盆地,应该是青藏高原上最后消失的海。盆地内现存的察尔汗盐湖,有中国“死海”之称,盐湖上面凝结的盐盖异常坚硬,这段从察尔汗盐湖上穿过的公路,由厚达十五至十八米的盐盖构成,长三十二公里,号称万丈盐桥。盐湖面积五千八百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盐湖。

不仅是柴达木盐湖,青海的土也是咸的,因为土壤是碱性的,青海的羊也有着特殊的肉质。

这里是渤海的水域,是谁改变了大海的颜色?是黄河,是它以磅礴之势带来的海量泥沙;长江入海口,像一条巨龙口含宝珠,这颗宝珠就是长江献给东海的礼物——崇明岛,在长江巨大的水量推动下,这个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住着六十多万人的岛屿仍在向东海飘移;澜沧江——湄公河,穿越了六个国家,汇入浩瀚的南海。

难以想象的是,如果有谁沿着这三条世界著名江河的入海口溯源,他们将会合到一个点,会合到面积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青海三江源区。这三条江河在它们的源头就已经气势磅礴,三江源提供了黄河水量的一半,长江水量的四分之一,澜沧江水量的五分之一。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这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不仅如此,青海省的湿地、雪山、湖泊蓄积了巨大的水量,淡水蓄积量四千亿立方米,另外还有同样多的水以固态的形式凝结成冰川,全省冰川面积有五千平方公里,并由此得名“中华水塔”。面对这由液态、固态、还有气态组合成的立体的汪洋,你能说它不是海,不是海的另一种存在吗?

青海不是海,它是世界屋脊萌动的热土,青海又是海,它是隆起的海底,是凝固的海面,是古海的记忆,是海的另一种存在。青海之为青海,是人类对于这块土地最深刻的感悟,最恢宏的写意!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毡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

望。”(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

青海太遥远了,有多远?这里历来被称为西陲古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

不言”。青海的美,大美青海千万年来应该就处于这种境界。这种美让接触她的

人迷恋,让离开她的人难忘,让遥望她的人畅想。

还是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途径岷山,站在岷山顶上遥望西天,他写下了《念奴娇.昆仑》一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在这里,一代伟人毛泽东用昆仑山来代表处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形象,忧患的是中华民族的曲折命运。

最早去亲身感受西部,瞻仰昆仑山的是三千年前的周朝天子。周穆王在他继位第十三年到十七年的四年时间里,由造父驾着八骏马车,载着他一路西行,来到昆仑山。在昆仑山前,他用丰盛的祭品,多次祭祀昆仑山,最后还在山下刻石立碑,宣扬他西巡的功业。这个传奇般的故事被以编年史的方式详细地记录在《穆天子传》里。

“穆天子传这本书,是在西晋初年由一个盗墓的叫不准的人,在贵族墓里面发现的。在我看来,它是有历史的影子但是同时加进了古人的一些想像,是历史、现实和想像结合的一本书。”(赵宗福访谈)

这就是昆仑山,就是昆仑山著名的玉虚峰和玉珠峰。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经西藏伸入青海中部,山脉全长两千五百公里,宽一百三十至二百公里,总面积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五千五百至六千米,最高峰布格达板峰,海拔六千八百六十米,是青海省最高五十万平方公里,这哪是一座山,俨然是一个世界!“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高山仰止,唯有《山海经》中的这句话能够表达昆仑山给予人们心灵的震撼!

女娲补天是中国妇孺皆知的神话故事。因为共工发怒,一头撞向不周山,造成天塌地陷,女娲于是炼五色石来补天。我们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但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也就是东汉以前,中国社会最重要的崇拜之一就是昆仑崇拜。那时候,昆仑山在人们心里,是天帝人王黄帝在地上的都城,上面住着昆仑仙主西王母。嫦娥就是因为误食了西王母给后羿的仙丹,飘然成仙,飞到了月宫。《白蛇传》里,白娘子为救许仙,远上昆仑采起死回生药,到的也是这里。

 “中国的古典神话里面,一般认为它有两大神话体系也叫神话系统,一个是昆仑神话 ,一个叫蓬莱神话。所谓昆仑神话,就是以西部昆仑山为主体的神话系统,所谓蓬莱神话,就是以东部沿海的蓬莱仙山为主体的神话系统。那么,根据专家学者们的看法,昆仑神话起源得比较早,所以它到现在从文献上看,显现出一种比较朴野原始的状态。”(赵宗福访谈)

昆仑山,绵延数千里,雄奇壮美。但它远在西部,不要说古人,就是今人,也难以一睹她的尊颜,她何以成为中华远古神话的载体,成为万山之宗呢?

如果,我们不把昆仑崇拜当作无源之水的话,能否猜想,这里曾经存在过一段失落的文明,这个文明一度辉煌,因而创造了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并向东传播,经过中原文化的加工整合,发展成为昆仑神话。

祭拜完昆仑山之后,周穆王按计划又去会见了西王母,西王母在瑶池摆下盛宴款待周穆王。瑶池相会,究竟是传说还是历史历来存在争论,但是,近些年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西王母确有其人。在昆仑山一代曾经存在过一个古羌人的国度,西王母则是历任国王的称号。

一九九六年开始,考古学家在距离西宁市一百多公里的官亭小盆地发掘了年,出土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和人工培育的苜蓿,反映出五千年前,这里的人们不仅有吃的,而且吃得很讲究。

这件陶器,谁见了都会眼睛一亮,太美了!但谁也难以想到它竟然出自四千年前青海一带的古人之手。青海被考古界称为彩陶的故乡,境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器,距今都在四千年左右。最有价值,被誉为稀世珍宝的是两个陶盆,因为里面绘有古人的集体舞蹈图;最有争议的是彩陶底部标记的抽象符号,因为符号总是和文字的起源相联系,而文字的发明又被公认为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在乐都县柳湾出土的陶器中共有三百九十一个不同的符号!   

考古发现,青海省境内距今三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近些年境内发掘出大量的属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是谁创造了这些文化?

 “根据近代以来的这个考古,在青海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及其前后的一些文物,这些文物的内容非常丰富,它的文化史的价值含量也非常高,它的时代大体上距离现在四千年左右。根据文献的记载,羌人活动在这个地盘大致也在三千年左右,这之间相差不是太远,根据它的文化的传承,民族的迁徙来看,这些文物应该属于羌人的文化。”(赵宗福访谈)

古羌人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人群,分布在中国西部的辽阔地域。华夏民族与古羌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史记》上说“禹兴于西羌”,周朝的始祖后稷的母亲姓姜,《诗经》上说:“厥初生民 时惟姜嫄”。 古代羌和姜同义,都是指羌人,姜专指羌人女性,后来成为姓氏。历代周王多与羌人联姻,周和羌之间应该有很牢固的政治联盟。姜太公应该也是羌人后裔。古羌人,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又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的族群,完全有可能创造出自己的文化,并为华夏文明提供养分。

昆仑神话起源的另一个猜想是依据于《山海经》中的“河出昆仑”的说法,它所体现的是华夏民族挥之不去的大河情结,是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追问与想象。“黄河之水天上来”,诗人李白在这里并不只是文学夸张,同时也道出了在当时人看来,黄河的源头是无限高远,不可企及的。“昆仑”一词本身就有黑色和混沌的意思,黑色透着神秘,混沌则意味着模糊。而且,不仅它的形态模糊,它的地点也是模糊的。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其中一项使命就是考察黄河源头,回到长安,他报告说,黄河源头在帕米尔高原的罗布泊,于是,汉武帝钦定罗布泊附近的于阗南山为昆仑山。唐太宗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请求,许配文成公主。李道宗送文成公主进藏,到达青海日月山,回来报告说看到了黄河源头。后来,元明清各朝都曾派人远涉青海,寻找黄河源头。清朝康熙皇帝主持绘制《皇域全览图》,里面还专门绘制了《河源图》。但就是这样一两千年的查勘,黄河的源头究竟在哪儿仍然难以确定,最后还是不得不回归到那句古话:“河出昆仑”。

“具体黄河源头在哪里,过去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一个片的概念,但是点的概念一直形成不了。人们就是这样苦苦的寻索,经过了大概几千年。”(张忠孝访谈)

这是毛主席晚年少有的骑马照片。毛主席一直没能忘怀他在岷山顶上那深情的远眺,一九五九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主席提出要带上科学家,从黄河入海口溯源黄河,然后顺着长江走回来。他说,大家不许坐车,只准骑马,一直向昆仑山那里走,走到猪八戒去过的那条通天河。于是便留下了这张毛主席练习骑马的照片。一切准备停当,正要出发的时候,越南战争爆发,考察行动只好取消,以后再也没能成行。

“去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国家测绘局的支持下,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黄河源头的考察。这次的结论,认定黄河发源于卡日曲。”(张忠孝访谈)

黄河源头是卡日曲。这是对黄河源头的最近一次勘定。这项勘定,解脱了中华民族千万年来对于黄河源头的迷思。但同样有意义的是,因为这种迷思,人们创造了昆仑这么一座神山,因为这座神山,又使这种迷思得以寄托和升华。

 “神话里的昆仑山,是我们的祖先对西部的一个高山,当然,首先这个高山是在黄河的源头。对于我们远古的祖先们来说,这个昆仑山是非常模糊的,是模糊不清的,甚至还可以是飘移不定的。那么,现实当中的昆仑山,它是横贯于青海新疆等地的一个巨大的山脉。它是固态的,是不可变的。两者之间是有不同,但是两者之间又有相同之处,神话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凭空想像,它是现实的一种折射,或者曲折的反映,因此,它有现实昆仑山的影子,又有想像的成份。”(赵宗福访谈)

走出昆仑神话,放眼青海大地,我们看到大异其趣,但却同样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象。

同样因为水源,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没有去感叹青海的遥远,而是直接用双脚去缩短这空间的距离。

公元四世纪末,吐谷浑从中国东北部辗转来到了这里,吐谷浑是鲜卑族的一支,发源于东北的辽西。来到这里后,他们先在附近临近水源的地方住下来,不久便迅速壮大,建立起吐谷浑政权,雄踞青海三百五十年。

这是土族独特的民俗——跳於菟,“於菟”是土族对老虎的称呼,跳於菟时人们装扮成老虎的摸样走家串户,为人驱邪攘灾。这身装束不由得让人想起《山海经》中描写的虎齿豹尾的西王母形象,似乎又看到古羌人文化在这块土地上的延续。

 “於菟是流行于青海黄南地区土族或者藏族群众当中的一种以虎为扮相的民俗活动。这个仪式,我们觉得它与古羌人的虎崇拜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为什么呢?根据《汉书..西羌传》以及大量的文献来看,羌人是有虎崇拜的这种习惯。那么,羌人到了晋的时候,由于鲜卑人进入青海逐渐地被土谷浑人所同化,土谷浑人到唐代又被吐蕃人所攻击之后它也被同化。现在,地方史学者们认为,土谷浑的相当一部分人演变成了今天的土族,而有一部分人被融合到藏族中去了,所以,它的虎崇拜的仪式虽然没有全面地流传到今天,但是它可能以於菟这样的形式残存到了今天。”(赵宗福访谈)

吐谷浑追逐水源来到青海。跳完於菟,土族小伙子这最后的一洗,让人看到水带给他们的那份惬意。

青海的蒙古族是明朝时期分批到来的。他们陆续占有了青海湖周围肥美的草地,青海湖当时称西海,这部分蒙古族人长期以来都被称为“西海蒙古”。

在追逐水源的故事中,撒拉族所演绎的无疑是袖珍版的传奇。七百多年前在中亚一个叫撒马尔罕地方,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二人,因为在伊斯兰教中声望太高,遭到统治者的忌恨。为躲避迫害,兄弟二人率领十八个族人和部分追随者背井离乡,寻找安身之所。他们一路东行,最后进入青海。在一个暮色的夜晚,骆驼走失了,他们找了一个晚上,黎明时发现,在一眼清泉的旁边,骆驼已经化作石雕。心痛过后,大家拿出家乡带来的水土与这里的水土做比对,结果很相和于是便住下来。现在,当年的几十口人已经发展成为有十万多人的民族。撒拉族还珍藏着当年从中亚驼来的那部《古兰经》。这可是世界上仅存的三部手抄古本《古兰经》之一,极其珍贵。

这是一块天然的沃土,大地上鲜花盛开,这也是一块文化的沃土,绽放着艺术的奇葩。花儿,又叫少年,地方的腔调,汉语的唱词,青海各民族都喜好的艺术形式。唱花儿,漫少年,荡气回肠,是青海春天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藏族,总是和雪域连在一起。他们是青藏高原上的古老民族,也是对水珍爱有加的民族,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里就有格萨尔王带领人民为水而战的篇章。藏族的先民从西藏山南雅砻河谷走出来,到公元六七世纪建立起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嗣位后东西扩地,后来向北越过青海湖和三江源区,直抵祁连山,继而在以后的近两百年时间里统治着青海全境。在这里,吐蕃吸收融合了部分古羌人、吐谷浑人、乃至汉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实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嬗变。

一年一度的酥油花展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民众观看,酥油花与壁画和堆绣并称为塔尔寺三绝。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后来在这块土地上还出了好几位宗教领袖。塔尔寺在藏传佛教中具有崇高地位,是佛教徒心中的圣殿,也是藏民族文化的一座高峰。

同样耸立在藏民族心里的还有阿尼玛卿山。阿尼玛卿山是昆仑山的支脉,位于黄河的源头,阿尼玛卿,藏语的意思就是“黄河上游的雪山之祖”。

 “黄河环绕阿尼玛卿山的南面、东面和北面,是阿尼玛卿山的众多的冰川融水,流入到黄河里面来,是阿尼玛卿山丰富了黄河的水量,但是,反过来也因为黄河使阿尼玛卿山更加带有神秘色彩。这两个地理实体它们是互相补充的,藏族同胞对于黄河的这种感情,完全融入到了阿尼玛卿山里。”(张忠孝访谈)

藏民族用虔诚的行动来表达对阿尼玛卿山的崇敬。他们在山口挂起经幡,任风马旗在风中翻卷,在山上堆起玛尼堆,在石块上刻着六字真言,特别是藏族人要靠脚力转山,在不同的角度向神山膜拜。这种行为,这种心情别的民族可能很难以理解,但藏族千百年来就是这样做的。每一个藏族人一生中要绕着神山转很多次,一生中要转很多座神山。那份虔诚,那份坚持,真的能够感天动地!

青海美,大美青海,美在水,美在山,美在人!

二〇〇四年起,青海省开始实施三江源区生态移民工程,移民工程涉及四个自治州的三百三十一个村黄河源头的玛多县就搬迁了一千五百五十一人。通过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减轻了草场压力,恢复和改善了三江源区生态水平。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是青海的自我发展,更是青海人民对于整个国家的无私奉献!

二〇〇六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中国五大最美的湖泊,青海湖荣登榜首。

 “青海的东部,青海湖以东应该属于东部季风区,柴达木盆地应该属于西北干旱区,青南才是真正的属于青藏高寒区。所以我认为:青海是我们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交汇处,而青海湖是这一个交汇处的交汇点。这样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在一处交汇),在全国来说,只有青海有,而其它地方没有。”(张忠孝访谈)

青海给人的感觉是新鲜的,是丰富的,是壮丽的。那种高远,那种苍茫,那种瑰丽,那种雄奇足以让人震撼!

青海的美,大美青海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

巍巍昆仑山,滔滔江河水。青海是山与水最美妙的合奏,是高山书写的水的传奇,是人与自然最浪漫的情话!

                                 

注:《大美青海》于二0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它是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美青海》系列片的首篇(综合篇),该系列片共六集,后五集于二0一一年219日至23日在央视国际频道连续播出。



分享到: